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哲學家、性學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德語: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哲學家、性學家,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精神分析是對源於心理衝突的病理的一種評估和治療的臨床醫學方法,通過患者和精神分析師之間的對話來進行,這門學科則包括由此衍生的獨特心智理論和人類能動性[3]。
他生於奧地利帝國(今屬捷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881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4][5]。 1885 年完成特許任教資格後,他被任命為神經病理學講座教授,並於 1902 年成為副教授[6]。也即從畢業後他一直在維也納工作,並於 1886 年在那裡開始了他的臨床實踐。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後,因躲避納粹,弗洛伊德遷居英國倫敦。1939年於英國去世。
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學時,發展了「自由聯想」等治療技術,並發現了移情這一概念且確立了其在分析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弗洛伊德將性慾的幼稚形式納入其中,這使他將戀母情結制定為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原則[7]。其將夢解釋為願望的滿足,這為他提供了對症狀形成和壓抑(Repression)的潛在機制的臨床分析模型。在此基礎上,弗洛伊德闡述了他的潛意識理論,並繼續發展由本我、自我與超我組成的心理結構模型[8]。弗洛伊德假定存在「欲力」(性衝動),認為性衝動是投入心理過程和結構並產生色情依戀的性能量;同時還有死亡驅力,而它是強迫性重複、仇恨、侵略和神經質內疚的根源。 在後來的作品中,弗洛伊德對宗教和文化進行了廣泛的解讀和批判。
其著作《夢的解析》《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等,提出了潛意識、本我、自我與超我、戀母情結、性衝動、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被譽為「精神分析之父」。目前作為一種診斷和臨床實踐,精神分析在整體上處於衰落狀態,但它在心理學、精神病學、心理治療和整個人文學科中仍然具有影響力。因此,精神分析繼續在引發著廣泛而激烈的爭論,包括它的治療效果、它的科學地位,以及它是否促進或阻礙了女權主義事業。儘管如此,弗洛伊德的作品已經影響了當代西方思想和流行文化。